《论衡》.三十卷.汉.王充著.明嘉靖十四年苏献可通津草堂刊本
此《论衡》为东汉思想家王充所著。全书共三十卷,八十五篇,佚亡一篇(招致篇)。主要阐述了作者无神论的思想观点,对当时社会上谶纬盛行,社会上层和民间流行各种神秘主义进行了批判。此为天津图书馆藏明嘉靖十四年苏献可通津草堂刊本。
东汉时代,儒家思想占支配地位,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,儒家学说掺进了谶纬学说,而其集大成者的是《白虎通义》。王充作《论衡》一书,就是针对这种神秘主义的谶纬说。“衡”字本义是天平,《论衡》的目的是“冀悟迷惑之心,使知虚实之分”(《论衡.对作》篇)。
现存《论衡》有85篇(其中的《招致》仅存篇目,实存84篇。),与《后汉书·王充传》的说法吻合。但王充在《自纪篇》中却说“吾书百篇”,“吾书亦才出百”,可能《论衡》原有百篇以上,到范晔写《后汉书》时仅可见到85篇了。因为《论衡》一书被认为是“诋訾孔子”,“厚辱其先”,故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很多统治阶级的冷遇和禁锢,将它视之为“异书”。
简要目录
卷一:逢遇篇、累害篇、命禄篇、气寿篇
卷二:幸偶篇、命义篇、无形篇、率性篇、吉验篇
卷三:偶会篇、骨相篇、初禀篇、本性篇、物势篇、奇怪篇
卷四:书虚篇、变虚篇
卷五:异虚篇、感虚篇
卷六:福虚篇、祸虚篇、龙虚篇、雷虚篇
卷七:道虚篇、语增篇
卷八:儒增篇、艺增篇
卷九:问孔篇
卷十:非韩篇、刺孟篇
卷十一:谈天篇、说日篇、答佞篇
卷十二:程材篇、量知篇、谢短篇
卷十三:效力篇、别通篇、超奇篇
卷十四:状留篇、寒温篇、谴告篇
卷十五:变动篇、招致篇、明雩篇、顺鼓篇
卷十六:乱龙篇、遭虎篇、商虫篇、讲瑞篇
卷十七:指瑞篇、是应篇、治期篇
卷十八:自然篇、感类篇、齐世篇
卷十九:宣汉篇、恢国篇、验符篇
卷二十:须颂篇、佚文篇、论死篇
卷二十一:死伪篇
卷二十二:纪妖篇、订鬼篇
卷二十三:言毒篇、薄葬篇、四讳篇、譋时篇
卷二十四:讥日篇、卜筮篇、辨祟篇、难岁篇
卷二十五:诘术篇、解除篇、祀义篇、祭意篇
缺卷二十六至三十
王充(公元27年—约公元97年),字仲任,会稽上虞(今浙江绍兴上虞)人。东汉思想家、文学批评家。
王充出身“细族孤门”,自小聪慧好学,博览群书,擅长辩论。不慕高官,不贪富贵。晚年汉章帝下诏派遣公车征召,王充不就。永元(汉和帝年号)年间,病死家中。
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,以“天”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。以“气”为核心范畴,由元气、精气、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,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。其在主张生死自然、力倡薄葬,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。他以事实验证言论,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。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。其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,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“黄老之学”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。
王充的代表作品《论衡》,八十五篇,二十多万字,解释万物的异同,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,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思想著作。
《论衡》一书为东汉王充(27-97年)所作,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(86年),现存文章有85篇。
东汉时代,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,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,掺进了谶纬学说,使儒学变成了“儒术”。而其集大成者并作为“国宪”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《白虎通义》。王充写作《论衡》一书,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。《论衡》细说微论,解释世俗之疑,辨照是非之理,即以“实”为根据,疾虚妄之言。“衡”字本义是天平,《论衡》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。它的目的是“冀悟迷惑之心,使知虚实之分”(《论衡·对作》篇)。因此,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。
正因为《论衡》一书“诋訾孔子”,“厚辱其先”,反叛于汉代的儒家正统思想,故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、攻击和禁锢,将它视之为“异书”。
汉儒思想体系是董仲舒提出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,其核心是“天人感应”说,由此生发出对其他一切事物的神秘主义的解释和看法。“天人感应”的要旨就是“天帝”有意识的创造了人,并为人生了“五谷万物”;有意识地生下帝王来统治万民,并立下统治的“秩序”。
文件
论衡.三十卷. 汉. 王充著
版本
明嘉靖十四年苏献可通津草堂刊本
格式
PDF高清
大小
306MB
8848网校知识分享网 » 《论衡》.三十卷.汉.王充著.明嘉靖十四年苏献可通津草堂刊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