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周易集解》 唐代李鼎祚编撰
《周易集解》(李氏易传)为唐代李鼎祚编撰。此书博采汉魏至唐初诸家易说,重在采择象数学说,以注释经传义蕴。此内含四种版本:南宋嘉定五年鲜于申之蜀地刻本(残六卷),明万历时期沈士龙、胡震亨同校本,胡震亨、毛晋同校本(十卷本),清乾隆二十一年雅雨堂丛书本(十七卷本)。
此书为唐朝保存汉易的唯一文献,所集之《易》注,虽亦及王弼、韩康之魏、晋《易》,然大半集汉《易》之说。于东汉之《易》注,引虞翻《易》独多,与孔颖达《周易正义》言汉《易》,仅及荀、刘、马、郑而未及虞氏,大不相同。迨五代时,唐中叶尚存之各家《易》注,全部散佚,故此书之辑,又有保存古文献之功。且成书之时,在孔《疏》之后,全书之内容,上及魏《易》百余年前之汉《易》。由汉《易》直继《易经》12篇之旨,庶可窥见通贯三古之《易》理。故此书犹继往圣之绝学,无他书可媲美。然此书在唐代之影响不及孔颖达《周易正义》,流传不广。自唐五代迄明末,皆未闻儒林有重视此书者。清乾嘉之后,时重朴学考据,此书因保存汉《易》而始受重视。 此书有十卷本与十七卷本两个系统。
1,《周易集解》十卷本,南宋嘉定五年鲜于申之蜀地刻本
唐李鼎祚《周易集解》略考(李致忠)》记述:1936年夏,日本神田喜一郎曾访问德国柏林普鲁士国家图书馆,在该馆发现了宋版唐李鼎祚所撰之《周易集解》十卷,共六册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1年4月10日,德国普鲁士国家图书馆遭到盟军的轰炸,迫使该馆紧急筹划转移馆藏。几经辗转,宋刻《周易集解》转移到波兰克拉科夫的雅盖隆大学雅盖隆图书馆。2007年高田时雄先生访问该馆时,发现此本只残存卷八、九、十,共三卷两册。
此本(框22.2X14.7厘米,每半叶八行,每行十八字,左右双边,白口单鱼尾)曾藏于雅盖隆大学图书馆(残本、孤本)
四册,残六卷版本(卷五至卷十)。根据德国柏林国立图书馆新公布的此版,此书可能已由雅盖隆大学图书馆转藏于德国柏林国立图书馆(待考)。
钤印:上右是“火地晉”卦圖、左边是毛晉的“在在處處有神物護持”藏書印、下边:字子晉、季振宜藏書、東吳毛晉
此书现在有一些疑点,一些朋友还在讨论柏林国立图书馆此书的版本是否有问题。
文件:周易集解.存卷五至十.四册.唐.李鼎祚撰
版本:南宋嘉定五年鲜于申之蜀地刻本.德国柏林国立图书馆藏
格式:PDF高清+
大小:868M,黑白:46.8M
2,《周易集解》十卷本,明代沈士龙、胡震亨同校,明万历时期刊本
明万历时明沈士龙、胡震亨同校《秘册汇函》本《易传》十卷,附《易解闲录》一卷,汉郑玄注,明胡震亨辑补。“胡震亨别从赵清常传钞本刊刻。有计用章后序,而无《略例》及鲜于侃与申之两序。又附补郑康成《易注》一卷,似较汲古阁、雅雨堂两刻为佳”。陆心源以胡震亨刊本校影写宋刊本,发现其中有许多错讹之处。如 “卷一‘用九见群龙无道吉也’,胡本作‘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”’等等。“此外,句之脱落、字之讹谬,更难枚举。凡干宝之‘干’,宋本皆作‘于’。《津逮》、《学津》两本与胡本同,雅雨堂本与宋本多合,惟计用章序亦缺。”又用影宋本加以校勘,称:“胡震亨秘册汇函本虽分卷与自序合,夺误最多”。此为日本内阁文库藏本。
3,《周易集解》十卷本,明代胡震亨、毛晋同校,明万历时期刊本
此为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本,框高 19.1 x 13.4厘米,九行十八字,左右双边,白口单鱼尾。
4,《周易集解》十七卷本,清乾隆二十一年卢见曾刊雅雨堂丛书
清代汉学复兴,《周易集解》成为学者们了解汉代《易》学的桥梁,所以刊刻研究该书者比比皆是。清乾隆二十一年(1756)德州卢见曾刊《雅雨堂丛书》,刻入《易传》十七卷。此为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本。
5,《周易集解》十七卷.附略例一卷,明嘉靖三十六年朱睦㮮聚乐堂刊本
因为版本对比校勘需要增补此明嘉靖三十六年刊刻“聚樂堂”本(现存最早的足本),页面清晰度一般。书名“周易集解”,前有嘉靖丁巳冬刻书序及上海潘恩序,半叶八行,行十八字,注皆低一格大书,白口,四周双边,版心上方有“聚樂堂”三字,中缝题作“周易集解”。此为台北国家图书馆藏本。
李鼎祚,生卒年不详。资州磐石人。唐代经学家。 约生于唐朝中后期,曾读书天州东四明山,历唐玄宗、肃宗、代宗三代。仕唐为秘阁学士,以经术称于时。官至左拾遗、秘书省著作郎、殿中侍御史。唐玄宗幸蜀,献《平胡论》以讨安禄山,召守左拾遗。肃宗乾元元年,又上奏在泸、晋、渝、合、资、荣等六州界险要之地置昌州。
胡震亨,字孝辕,号遁叟,又号赤城山人,浙江海盐人,明朝文人。 先世业儒,其父胡彭述藏书逾万卷。万历二十五年举人,屡试进士不第。历任固城教谕、合肥县知县,崇祯末年,补为定州知州,擢兵部职方司员外郎。不久乞归居家。嗜书如命,日夕不倦研读,近人张元济誉之为“吾邑第一读书种子”。
注:此内含李鼎祚周易集解四种。
—
文件:周易集解.唐.李鼎祚撰.四种
格式:PDF高清
大小:2.48G,黑白:137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