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遵尊者祥解十二因缘
法遵尊者祥解十二因缘
云何缘起法法说?谓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谓缘无明行,乃至纯大苦聚集,是名缘起法法说。
云何义说?谓缘无明行者,彼云何无明?若不知前际、不知后际、不知前后际,不知于内、不知于外、不知内外,不知业、不知报、不知业报,不知佛、不知法、不知僧,不知苦、不知集、不知灭、不知道,不知因、不知因所起法,不知善不善、有罪无罪,若劣、若胜、染污、清净,分别缘起皆悉不知。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,于彼彼不知、不见、无无间等、痴闇、无明、大冥,是名无明。
缘无明行者,云何为行?行有三种----身行、口行、意行。
缘行识者,云何为识?谓六识身----眼识身、耳识身、鼻识身、舌识身、身识身、意识身。
缘识名色者,云何为名?谓四无色阴----受阴、想阴、行阴、识阴。云何色?谓四大、四大所造色,是名为色,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。
缘名色六入处者,云何为六入处?谓六内入处----眼入处、耳入处、鼻入处、舌入处、身入处、意入处。
缘六入处触者,云何为触?谓六触身----眼触身、耳触身、鼻触身、舌触身、身触身、意触身。
缘触受者,云何为受?谓三受----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。
缘受爱者,彼云何为爱?谓三爱----欲爱、色爱、无色爱。
缘爱取者,云何为取?四取----欲取、见取、戒取、我取。
缘取有者,云何为有?三有----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。
缘有生者,云何为生?若彼彼众生,彼彼身种类生,超越合和出生,得阴、得界、得入处、得命根,是名为生。
缘生老死者,云何为老?若发白、露顶、皮缓、根熟、支弱、背偻、垂头、呻吟、短气、前输、柱杖而行、身体黧黑、四体斑驳、闇钝垂熟、造行艰难、羸劣,是名为老。云何为死,彼彼众生,彼彼种类没、迁移、身坏、寿尽、火离、命灭、舍阴时到是名为死。此死及前说老,是名老死。是名缘起义说。【契经 杂因诵】
缘起法法说即等于前经文所谓的因缘法,它说明的是此有故彼有、此起故彼起的因缘法则;缘起法义说则分别解释十二项缘生法的内容。
何谓无明?
无明就是无知、不明白、迷惑。这种无知、不明白、迷惑不是世人所谓的智能不足、胡涂或没受教育。它和聪明与否或智商高低并不相干,无明是很深刻的指出一种对自己生命真实状况的不了解,一个举世公认为天才的聪明人,如果不了解自己生命的真相,他就仍是个无明的人。
无明是众生本能流露的意欲。生命只是一种现象,如虹、如火没有实质的主体。但人们受无明的蒙蔽,总是臆测生命存在着永恒的本质,并且认为能掌握到生命的本质就是获得真理;能使光明的自性从尘俗染污中超脱而出就是生命的终极目标。无明令人迷恋存在,不只是泛泛之辈无明,杰出的菁英份子也无能避免,人类思想史上有太多理论企图说服世人:生命存在是美好、可贵的。存在,是人们紧捉不舍的根本欲求,无论是害怕失去所有或害怕死亡的恐惧,基本上都是源于害怕自身生命不能存续。
有些讲经的法师形容正在发怒、嗔恚的人叫作‘起无明’‘发无明火’,言下之意似乎认为平常情绪平稳、理智清晰的时候,就是保持在‘无明灭而明生’的状态了。许多人脾气好,从不生气,面对再紧急的事件都能从容以对,但不见得能保持冷静、理智的人就代表看透生命的真相、已断除无明、已生明。
虽然经文洋洋洒洒记录了不知前后际、不知业报等充满论师口吻的分别广说,但事实上无明可以很简洁地用‘不知四圣谛’来说明,在南传《相应部》同一经的佛教经文中,对无明的解说就只是简要的:于苦、集、灭、道的无知。
无明,直到阿罗汉的果位才能彻底断尽,因为四圣谛的如实知,不仅是对四圣谛法则的理解,更需要亲自体证知苦、断集、证灭、修道的修行体验。
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、不知、不见、不无间等、愚、闇、不明,是名无明。【契经 五阴诵】
于此六触入处如实不知、不见、不无间等、愚、闇、无明、大冥,是名无明。【契经 六入诵】
在〈五阴诵〉与〈六入诵〉的经文中也提到:没有实际了解体证五受阴、六入处的真相就是无明。也可以再加上:没有实际的了解、体证缘起法的真相就是无明。
无论是四圣谛、五受阴、六入处或缘起法,它们所解说的就只有一个内容----生命的真相。解说每一个众生、每一个人自己的生命现象。而无明就是指出人们对自己生命真相无知的状态。
何谓行?
行是活动、造作的意思,意指生命一切的活动。大体而言生命的活动可分为三部分:肢体的活动、言语的表达与意识的运作。
在解释五受阴时曾提到:生命的活动仅是五受阴的运作。这与身口意三行并没有冲突,它们只是由不同的角度观察生命的活动罢了,五受阴的运作包含三行;三行也包括五受阴的活动,它们都是诸行、都是生命的运作。
何谓识?
六识身。能辨别感官所接收到的讯息,并赋予意义,这种功能就称为识。
何谓名色?
名色就是五受阴。色指色受阴,名就指受、想、行、识四无色阴。
何谓六入处?
六种感官----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
何谓触?
六触身----形容感官所接收到的讯息引起众生的注意及反应。
何谓受?
三受----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。
何谓爱?
三爱----欲爱,对五欲功德的爱著,也就是对人、事、物等外在境界的爱著。色爱,对自己色身的爱著。无色爱,对自己感情、观念等受、想、行、识的爱著。
从识到爱,在前面的章节大致已讨论过。
何谓取?
四取----欲取、见取、戒取、我取。取是执取,一种不肯妥协的坚持。
欲取:执取五欲功德,也就是对外在境界的执取,有人贪吃、有人贪玩、有人嗜财如命、也有人只是对逛街采购特别有兴趣。凡是寻求对感官直接刺激的满足,乃至实际付诸行动去争取眼欲看、耳欲听、鼻欲嗅、舌欲尝、身欲触的满足,都属欲取。
见取:对见解、看法的执取,在日常生活中,很容易觉察到见取的情况,人们坚持己见,为了某事而相持不下、不受规谏等等。见取和欲取不同,它执取的不是外在的事物,而是自己内心所设定的一些概念:不同民族的人往往认为自己的种族较为优越、不同信仰的人也认为自己的宗教才能显现真理、彼此意见不同时总坚持自己的见解才是正确的,这就是见取。
戒取:对禁忌、迷信的执取,也称为戒禁取。后世的佛弟子解说戒禁取时,总是很狭隘地指定外道所修持的苦行,如一脚站立的鸡戒或吃草的牛戒,用以指出错误的戒律不能导至正确的修行果报。但戒禁取事实上泛指一切非因计因的禁忌:中国人不养有色但白爪子的宠物,认为会招致不祥;西洋人忌讳从爬梯下走过,以免带来噩运。人们出车祸或跌倒其实无关于宠物或梯子,可是却将责任诉诸这些毫不相干的理由。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行业各有他们不同的禁忌与迷信,在宗教中的情形就更加普遍了,许多仪式、器具被赋予神圣性,人们相信虔诚地执行仪式、使用宗教器具,能达成宗教目的如升天、降福等,这也往往成为宗教的修行手段。诸如此类因与果没有实际关联的信仰,都可称为戒禁取。
我取:对自我意识的执取。只要是众生,必然具备一定程度的我取,这是生命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,越是高等的动物,自我意识越强烈,感受苦乐的范畴也越深广。纵使有些人经常关照别人而忽略自身利益,也不表示这样的人自我意识较他人微薄,他们仍受着自我意识指使,认为‘我’应该多关心别人的需要。自我意识时时刻刻地渗透每个人的生活、左右人们一切活动。
爱尚仅只是保留在内心的恋着,取则是种主动的、积极进取的坚持力量。这些执取强而有力地左右着一切众生,每个人都受自己设定的四取所束缚而不能自由自在地随遇而安,这种强制性的执取不可避免地造成生活中各种困扰与纷争。和生命中的其它状态一样,取也只是种无常、苦、无我的现象,人们企图凭借着四取来建立自身价值的期望,终究是自寻苦恼。更重要的是,众生对取的坚持,正是延续无常、苦、无我的生命现象的动力,令众生在喜怒哀乐、忧悲恼苦中翻滚、轮转,永无止期。
何谓有?
三有----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。有是存在、具备的意思,生命的存在必须具备三种不可或缺的条件:生存环境、身体机能及精神作用。三项条件一应俱全,生命现象便不容异议地存在于世间了。一些有濒死经验的人就能证明,他们甚至还来不及意会到自己已经死亡,马上就已招揽新的五受阴而漂浮半空俯视自己‘以前’的尸身了。生存的条件既已具备,不想再生都不行(所以不要以为自杀能够一了百了)。
何谓生?
简而言之就是诞生。人类及其它哺乳类从母亲的子宫中出生;鸟和爬虫是卵生;天道、鬼道与地狱众生则传说是化生。生是一期生命的开端、一生经历的肇始。
何谓老死?
老是生命的末期,各种生命衰竭的现象逐渐呈现。死则是这一期生命现象的终结。
从无明到老死这十二项缘生法,是生命活动中十二种必然经历的状态。在生命历程中众生一再经验、承受这些状态,但因受到世间思惟的局限,人们往往只关心一些琐事,如:所受待遇、人际关系、经济来源等。几乎没有人会向内反观:慷慨激昂、跃跃欲试时是四取中哪一种取正酝酿发酵?伤心失望时是三爱中的哪一爱受到挫折?
如果人们肯训练自己这种向内观照的能力,许多不必要的苦恼都将迎刃而解,毕竟,不论是名色、六入这些基本功能或触、受、爱、取这些反应,实质上都不是我也不属于我,根本不值得处心积虑去回护它们或想尽办法满足它们。
这样的观点绝非怯懦或不敢面对现实,人们以世间思惟的方式处理问题的作法已历经千万年,但生命的根本困境从不曾被解决。真能面对现实的勇者必须坦诚地省思自身的错误,凡事都能反求诸己,而不是一味要求外在环境能顺心如意,之后才能峰回路转地发现生命难题的症结所在,进而有解决困难的机会。
《法遵尊者祥解十二因缘》由捉妖符咒大全